站群导航

教育教学网

考试考务

您的位置: 主页 > 考试考务

李希贵老师的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》读后感

        近日,有幸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》一书,初读这本书时本是抱着应付的心态,对作者和书也并不熟悉。但随着一页一页读得深入,我开始深陷于书中,李希贵老师朴实无华的文字却是字字珠玑,让我受益匪浅。书中,笔者用自身的经历,向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、县级市的教委主任、地级市教育局局长,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“教育故事”。
        说是教育故事,作者却难得的没有在书中给自己贴标签,不像市面上流传的大多教育类书籍——刻意谋求某种体系,仿佛自己讲的是博学真知。他只是叙述一个个鲜活隽永的故事,教育家首先应该重“行”,然而谁也不会因此否认作者思考的深度和维度。读者既不会淹没于铺天盖地的学术依据和名词术语中,也能感受到一座智慧奔涌、个性夺目的校园就在你身边,自由呼吸。因此,我只能用自己浅薄的才学去揣摩李希贵老师的想法,在这里一一为大家赘述。

一腔真爱 一份宽容
        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老师,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——什么是教育?在书中,我找到了答案:“教育其实很简单:一腔真爱,一份宽容,如此而已。”作者在书中经常有类似的言论,比如:“教育本来挺简单,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”, “表扬学生要铺张,批评学生要吝啬”等等……寥寥几句朴实的语言,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虚头巴脑的概念,解释得十分到位。
        都说“寒窗苦读十余年”,老师和家长注重的更多的只是这“苦读”的结果罢了,而作者不同,他将教育情怀和文化精神放在了首位。李希贵老师这本书的名字令人读起来就觉得怦然心动: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,书里蕴藏着他对学生的终极关怀。
        作者在书中回忆起他五年级时遇到的那个“从不打×的老师”,这样的经历也对他今后教育理念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。那位特别的老师对学生的作业随堂批改,遇到问题就把学生叫过去,让学生自己思考错在了哪里,直到题目改正为止。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更显得“折磨”,但在一定程度上不也是对他们更好的锻炼?一本没有叉号的作业不是更能带给学生自信?
        细细想来,面批作业的意义不止于此,在观察学生修改思考的过程中,能真正去了解他的各项情况,而只有准确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才能进行有个性的教育,才能发现孩子多方面的优点。作者谈道:“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,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,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、热爱学习的开始。而当一个学生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时,他才愿意去打开心扉,从而实现自我教育、自我完善,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。
教育是不动声色
        我们都说,“三尺讲堂”是老师所站立的地方,在大多数人心中,老师就应该是用话语去谆谆教导的人,然而作者却给我展示了另一种“不动声色”的教育。
        李希贵老师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——老师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,很快就会被同学们忘记,反而是那些老师“无意中播下的种子”,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,最后长成参天的模样。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很是常见,却甚少有人像作者一样去思考为什么。
        我们曾奉为信条的教育有时在孩子面前一文不值,而有时恰是我们看似无意的举动却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。难道学生真的只是单纯地对老师的"好心"和"苦心"不买账吗?答案显然不是。不如像作者说的那样——“把学生的权力还给学生”,教育不应该是扯着喉咙去灌输,而应是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,让他们感同身受。
        近年来我们不断提倡素质教育,然而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,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。教育应当以不动声色的匠心,守护传承着世间至美,最真挚的爱不是我不让你怎么做,是我在身后看着你做。书中说教育无痕,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,是不动声色的教育。
 
教育是“人”的教育
        作者在书中写到:“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,让校园里充满民主、平等,让老师、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”。
        反思这几年来的教育历程,重新审视教育,我感觉教育就应像农民种庄稼一样。春天播下一粒种子,浇水、除草、洒药、施肥,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,直到秋天收获果实。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,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,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,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“无私”地输送给他们。
        但正如书中提出的:“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——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、思维和情感,而不是束缚人、压抑人、限制人。”教育首先是“人”的教育,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。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、为民族的明天准备的素质教育,而要做到这些,就必须了解孩子、相信孩子、尊重孩子。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,成年人的善良、民主、宽容、仁爱,这一切,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。
        我们的教育在悄然之间,应当遵循的平等沟通被漠视抛弃了。而今,师生之间的坚冰已融化,学生的心灵可以自由舒张,他感受到的是尊重、包容、倾听……教育因此而回归本质。切断束缚的铁链吧,让学生们自己走路,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。 
        教育理想,需要一个个理想校园承载。我忠实于自己对本书的阅读体验与所见所思:真正受人尊敬的教育家绝非任何人可以封赠,而是社会、学生、家长、业内同行以口为碑、以文为碑、以心为碑自然而然形成的。
        教育当如是。
Copyright ©2013-2017 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 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7931号-1 豫公安网 41070202000378号
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 Copyright © 2019 - 2023
地址:河南省新乡市科隆大道114号 邮编:650091
豫ICP备14017931号-1 豫公网安 41070202000378号